English

小小说为何稍领风骚

1999-11-18 来源:光明日报 汤国基 我有话说

80年代中期以来,小小说(或称微型小说,精短小说等)创作日益繁荣,这已是评论家们不能忽略的事实了。

各文学期刊、各日报晚报专业报副刊,多有发表小小说者,有的报刊还辟有小小说专栏,定期举办小小说评奖;有专发小小说的文学月刊,如《小小说月报》《百花园》;最值得称道的是,有两份专门选载小小说的选刊——《微型小说选刊》和《小小说选刊》,它们曾经都是月刊,近年都改成了半月刊,现在前者的月发行量已超过100万册,后者的月发行量也在50万册以上,这在目前纯文学刊物的发行量中是十分惊人的;此外,权威的《小说选刊》和《小说月报》,也都选载小小说;甚至其他文摘类报刊,如读者面很广的《读者》和深受青年读者喜爱的《青年文摘》,也选载小小说。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,除了广义概念上的散文之外,小小说目前是最受欢迎的文学体裁。

那么,小小说为何能如此受欢迎,赢得如此多的读者呢?窃以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。

首先是因为中国的小小说源远流长。我国早期的小说原来都是小的,正如东汉桓谭所言:“小说家合残丛小语,近取譬喻,以作短书,治身理家,有可观之辞。”六朝时刘义庆的《世说新语》,便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品。它们长不过数行,短只有几句,文字简约却情趣盎然,往往寥寥几笔,就能鲜明生动地勾勒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特征。后来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展,出现了中篇大书、长篇巨制,有了《三言》、《二拍》、《水浒》、《红楼》,但由《世说》发端的短小精品,并没有因时代与文风的变化而迷失其本性。它们发扬“近取譬喻”的专长,凭借“虽然细小,所得却更为分明”的特色,一直与中长篇章平分秋色,并驾齐驱。即便有纪念碑式的史诗长卷,那种“一雕阑一画础”式的短篇精品,也依然为人所注重。《世说》之后,唐人传奇、宋元话本、明清笔记,都留下了极为精彩的小小说篇章。脍炙人口的《聊斋志异》,如果以两千字以下都可算作小小说的标准来划分,则可以说基本上是由小小说组成的。千百年来,欣赏、阅读和口头传播小小说便一直是中国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。

其次,小小说之所以拥有广大的读者是由于小小说自身所独有的艺术魅力。有一位小小说作家说得好:“小小说不是小题大作,而是大题小作”。真理往往是以最简单的形式出现,小小说也是这样。小小说往往都是透过一点以小见大,“可借一斑略知全豹,以一目尽传精神”(鲁迅语)。成功的小小说,能够通过生活中微小的一点来透视大千世界、复杂人生。或写人、或叙事、或抒情、或喻理,写的虽然往往都是琐细事情,但却浓缩度高、戏剧性强、冲击力大;在“文采”方面灵敏新颖、奇巧玲珑、精粹凝重;在“以此推及全体”方面,如显微镜、望远镜,使读者透过一点而看到一类人、一片情、一个民族、一页历史。因此,万紫千红文苑之中,小小说能够以其自身丽质卓然独立。

第三,小小说在今日的繁荣是时代使然。现代社会,生活节奏日益加快,人们获得知识、接收信息、消遣娱乐的方式日益增多,而不仅仅只是读书一项了,这便使我们写小说的人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要考虑,多长的篇幅才能被读者接受。过去人们认为宏篇巨制才可算作伟人作品,而现在除了经典名著,大部头的小说已经很少有人能够有耐心读得下去了。在这种情况之下,小小说便以其精短,适应了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需要,应运而生、而长了。实际上,它的精短特色,也是对时下愈演愈烈的空而长的文风的一种反拨,回眸于古代小说的简洁,因此,精短——既是向着现代,又是重返古典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